- 闫宏业;蔡德钩;答治华;张先军;刘有乾;米维军;刘晓贺;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威胁着高原铁路路基及下伏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但以往研究缺乏综合考虑铁路沿线气候、多年冻土及路基稳定性的系统分析。针对这一研究的不足,基于铁路沿线气象和多年冻土路基地温监测数据,分析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气温降水、天然场地年平均地温与天然上限、路基人为上限及路基左右路肩沉降变化,揭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铁路多年冻土路基热稳定性变化,为多年冻土区铁路建设和维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近20年来,铁路沿线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平均值分别增加了1.2℃和80mm;相较于2007年,2020年铁路沿线天然场地多年冻土年均地温平均升高0.1℃,多年冻土天然上限平均下降0.58 m,路基人为上限平均抬升2.34 m,路基左路肩平均沉降大于右路肩,存在阴阳坡效应。整体而言,铁路多年冻土路基状态稳定,运行状态良好,建设运营期间采取的一系列工程措施有效,但面向未来气候加剧变化趋势,应提前谋划多年冻土保护新技术。
2024年05期 v.45;No.198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 金纪勇;王冬;于海鑫;桂林;张瑜;刘丰收;
为开发适应重载铁路用高强韧、高硬度耐磨钢轨,按照C-Si-Mn-Cr成分设计体系进行U77MnCrH钢轨钢的成分设计和中试试验;基于中试试验的组织性能,筛选出组织性能较好的试验钢进行75 kg·m~(-1)U77MnCrH钢轨试制试验;使用金相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万能拉伸试验机及硬度计对75 kg·m~(-1) U77MnCrH钢轨试样进行组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r含量由0.26%增加到0.38%,钢轨钢试样中珠光体片层间距由165 nm减小到146 nm,抗拉强度和硬度均有提高,屈服强度R_(p0.2)与断后伸长率均有降低;随着Si含量由0.25%增加到0.45%,珠光体片层间距由165 nm减小到132 nm,断后伸长率和硬度均有提高,屈服强度R_(p0.2)明显增加,抗拉强度变化不大;0.45%的Si配合0.26%的Cr获得的钢轨珠光体更加均匀细小,片层间距分布更加均匀,力学性能与硬度匹配更好,抗拉强度达到1 258 MPa,屈服强度R_(p0.2)达到845 MPa,断后伸长率达到13.0%,轨头顶面硬度达384 HBW,横断面硬度介于36.2~38.8 HRC。75 kg·m~(-1) U77MnCrH钢轨的各项指标对生产实践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2024年05期 v.45;No.198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6K] - 朱丹;蒋关鲁;赵鑫辉;刘小丫;于天佑;沈远;罗军;
随着铁路行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传统路基建、运、维监测中的数据管理方法和可视化水平已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为解决这一困境,提出1套基于3层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架构的高铁路基监测展示平台总体构建方案,以实现监测数据和工程数据的高效集成;使用Revit软件建立传感器实体模型,基于工业基础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标准实现传感器属性信息扩展,以Java语言为中介实现IFC文件与MySQL数据库表的精准映射,并通过设置约束关联其他工程信息;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软件创建集成传感器的高铁路基模型,通过轻量化处理并利用Three.js引擎实现该模型在网页端的可视化展示;通过进一步关联传感器模型和数据库中的监测信息,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展示和超限示警定位功能。结果表明:该展示平台的建立可帮助相关人员快速掌握监测项目资料,动态精准评估建、运、维过程中路基的状态,从而达到促进各方交流协作和辅助决策实施的目的。
2024年05期 v.45;No.198 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 陶凯;尹辉;张洋;田新宇;黄华;
高速铁路轨道几何动态检测数据的绝对里程偏差校准是准确评估轨道几何状态与深入研究轨道几何状态演变规律的基础。针对当前检测数据绝对里程偏差校准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1种线路曲线台账辅助的检测数据绝对里程精细校准方法,通过2种动态时间规整(DTW)变体算法实现检测数据里程的精确校准。首先,使用导数动态时间规整(D-DTW)算法进行检测数据与线路曲线台账数据的粗匹配,实现检测数据的自动分段;然后,采用图形动态时间规整(Shape-DTW)算法实现分段后检测数据中超高通道数据和线路曲线台账数据中的曲线特征点的精准对齐;最后,将线路曲线台账中曲线特征点的准确里程一一对应赋值给检测数据中超高通道数据的曲线特征点,实现对轨道几何动态检测数据绝对里程偏差的精细校准。通过在我国某高速铁路轨道几何动态检测数据集上进行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曲线长度误差最大不超过0.8%,校准后同一线路行别区段的多次检测数据在左高低通道数据相关性指标均优于校准前,因而该校准方法是有效性的。
2024年05期 v.45;No.198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 耿明婧;赵才友;张鑫浩;汪叶舟;易强;王平;
为探究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结构中的弹性波波动行为,基于周期结构理论,采用广义平面波展开法,建立包含道砟在内的三维周期有砟轨道结构模型。然后,进行波叠加法的推导,从试验的角度反演弹性波的传播规律,验证三维轨道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计算并分析结构的能带分布以及道砟结构参数对轨道结构弹性波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义平面波解析法与波叠加试验方法得到的能带分布结果基本吻合,所采用的方法正确可靠;三维有砟轨道低频阶段存在0~62,63~138,160~169和181~224 Hz共4个局域共振带隙;道砟对轨道结构频散特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低频阶段,提高道砟剪切刚度会增强结构在带隙频段内的衰减能力,剪切刚度从50 kN·mm~(-1)增至90 kN·mm~(-1),频带隙的总宽度则从180 Hz减至170 Hz,带隙宽度减小率不断提高;道砟参振质量主要影响2阶、4阶带隙的宽度,单个道砟参振质量考虑为500 kg时低频带隙宽度最大,对振动的衰减量也最大,而当它从500 kg增至800 kg时低频带隙总宽度则减小8.9 Hz。
2024年05期 v.45;No.198 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 翟明;宋宏图;罗国伟;任金雷;高松福;石孟雷;李政;
铝热焊在道岔焊接、既有线钢轨维修与断轨抢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铝热焊过程的封闭性,其温度与材料流动难以通过试验的方式进行测量。为此,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采用k-ε湍流模型,结合流体体积法,并考虑液态金属的重力、浮力、表面张力与马兰戈尼效应,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对浇注和冷却过程不同时刻的传热传质行为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相分布特征研究凝固顺序,为后期优化浇注体系、构建新焊剂成分和砂型型式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浇注过程中空气被裹挟进入熔池,浇注时间约为11 s,接头冷却至固相线1 641 K以下的时间约为58 s;浇注开始后,不同区域最大温差约为1 400 K,高温区位于轨底,低温区位于轨头;随着浇注的进行,轨头温度升高,轨腰温度先升后降,轨底温度降低;在浇注的最后阶段,不同区域温差缩小,最大约为400 K,高温区位于轨头,低温区位于轨底;在冷却过程中,轨头温度始终最高,轨底温度始终最低,按照轨底、轨腰、轨头的顺序发生凝固。
2024年05期 v.45;No.198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 梅田;张玉华;张世红;李忠;熊龙辉;
超声波检测作为钢轨探伤的重要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使用传统超声发射接收技术会因幻象波和换能器串扰而造成超声探伤检测数据信噪比较低。为此,基于幻象波和换能器串扰的影响机理,并根据超声换能器压电晶片激发超声波频率与加载换能器压电晶片高压脉冲激励频率相同的特点,研究双拍正交编解码技术,即采用正交频率的高压脉冲激励信号作用于超声换能器压电晶片以产生频率正交的超声发射信号,通过对应的解码方式实现幻象波和换能器的串扰抑制,以达到提高探伤检测数据信噪比的目的;通过搭建超声系统试验平台,完成对国标伤损探伤A显、B显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A显数据,双拍正交编解码技术对幻象波和换能器串扰的抑制作用强于对伤损回波信号抑制作用,平均抑制比为10.39 dB;对于B显数据,采用双拍正交编解码模式时伤损检出率为100%,对幻象波和换能器串扰消除亦为100%;相较于传统超声发射接收模式,采用双拍正交编解码的超声发射接收技术可在不影响伤损检出率的前提下,消除幻象波和换能器串扰影响,提高超声探伤检测数据信噪比,减少伤损误判漏判。
2024年05期 v.45;No.198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 张熙胤;刘宁宁;蔡德钩;闫宏业;刘晓贺;王万平;
为研究多年冻土区铁路桥梁桩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能及荷载传递机理,以多年冻土区广泛存在的高桩承台基础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缩尺模型试验结合有限元方法分析桩基础几何尺寸和多年冻土温度对桩基础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桩长能减小桩基础的沉降量并提高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桩长从1.5 m增至3.0 m过程中,每增加0.5 m,桩基础极限承载力分别增加41%,23%和15%,且能够减小桩基础端承力及其占比,但对桩基础的轴力、桩身应力和侧摩阻力的分布规律影响较小;多年冻土的存在对桩基础承载性能的提升更为显著,其中侧摩阻力发挥重要作用,且多年冻土的温度越低,其提升效果越明显,在多年冻土层温度为-5和-9℃时,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为125.9和199.5 kN,相较于融土条件分别提升了2.98和5.31倍;桩基础在多年冻土层中的最大侧摩阻力分别约为300和500 kPa,是上部融土层的2.1和3.5倍;在上部融土层和多年冻土层的交界处桩身轴力、侧摩阻力、土体应力均发生明显变化。
2024年05期 v.45;No.198 7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 施洲;赵旭泼;周勇聪;刘振标;夏正春;印涛;
针对大跨度公铁合建斜拉桥—主跨808 m洪奇沥特大桥新型钢混板-桁组合梁的关键节点—辅助墩顶钢混节点,采用ANSYS软件建立钢桁-混凝土板组合梁部分节段细化的全桥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分析边跨组合梁节点在受力最不利工况下的受力规律及传力特性,并讨论下弦杆等杆件截面等结构参数变化对节点受力、传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最不利组合工况下,边跨组合梁辅助墩顶钢混节点处钢结构最不利Mises应力为265.9 MPa,混凝土局部最大名义拉应力为9.2 MPa,导致局部开裂而受力转移至钢结构;在辅助墩顶局部负弯矩影响下,内外节点板处应力总体呈“倒V”形分布,混凝土顶面及底面分别呈“鞍形”及“倒鞍”形分布;节点处下弦杆(含管内混凝土)、竖杆分别传递77.86%和40.15%荷载,为纵向、竖向主要传力构件;混凝土桥面厚度变化对自身应力影响明显,其厚度和下弦杆截面面积对纵向传力比影响大,竖杆截面面积对自身竖向传力影响相对明显;混凝土厚度及下弦杆、斜腹杆、竖杆截面为节点受力、传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其系数在0.8~1.1时,组合梁关键节点各构件应力及传力比均较为合理。
2024年05期 v.45;No.198 90-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张紫辰;张豪;宁鑫;
为揭示氯盐腐蚀环境下波形腹板钢箱组合梁的疲劳性能,设计制作2片简支组合箱梁缩尺模型,分别进行常幅和分级变幅疲劳试验,研究未腐蚀和腐蚀模型梁的疲劳性能,基于非线性损伤理论进行波形腹板钢箱组合梁的疲劳损伤及疲劳寿命预测。结果表明:未腐蚀和腐蚀组合箱梁在经历200万次常幅循环加载后均未发生疲劳破坏,疲劳荷载引起的弯曲附加变形随加载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弯矩作用下组合梁满足“拟平截面假定”;未腐蚀梁和腐蚀梁分别经历了314.6万次和288万次分级变幅循环加载后发生疲劳破坏,试验梁底板与左右两侧腹板焊缝折角处是该类组合箱梁的疲劳易损部位;考虑多级变幅荷载相互作用影响的改进Corten-Dolan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波形腹板钢箱组合梁的疲劳寿命,且多级变幅荷载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随腐蚀程度的增大而减小。
2024年05期 v.45;No.198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 阳军生;陈建伟;谢亦朋;张聪;林梦君;
某高原铁路隧道穿越富水燕山期闪长岩断层带段引发道床出现隆起,对轨道平顺性影响极大。为揭示列车动载-水力耦合作用下铁路隧道道床隆起的宏-细观驱动机制,在考虑隧底结构可能面临的列车动载-水力耦合条件下,提出1种多尺度数值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6 s的列车动载和地下水耦合作用下,隧底虚渣孔隙率由0.4逐渐增大至0.7,地下水水头高度由50 m升高至100 m,隧底孔隙水压力增加141%,隆起位移增加212%;虚渣孔隙率保持不变时,隧底孔隙水压力增长率与水头高度的增长率保持相同,但虚渣孔隙率增大也会导致隧底孔隙水压力升高,加剧隆起病害;采取“钻孔泄压、注浆固结”整治措施后,隧底孔隙水压力峰值降低79.7%,隆起位移峰值降低至0.08 mm,隆起病害得到显著改善。多尺度数值分析方法可为类似病害整治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45;No.198 11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7K] - 石钰锋;张涛;阳军生;蒋亚龙;胡梦豪;代文超;
系统考虑隧道埋深、滑移面形式、侧压力系数与地层的关联,提出一种适用于软硬不均地层的盾构隧道荷载模式。对于浅埋隧道,基于椭球体理论推导极限状态下滑移面为椭圆的侧压力系数及竖向松动土压力表达式,并构建力学平衡方程推导侧压力计算式;对于深埋隧道,考虑软硬不均地层突变性并对太沙基理论滑移面宽度进行合理修正,推导对应的围岩压力计算式;再结合软硬不均地层分界线位于隧道水平中线上方、下方2类典型工况,推导出隧底反力表达式;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所提荷载模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修正惯用法荷载体系相比,所提方法得到的软土-硬土隧道顶部、下半拱竖向土压力与实测值的误差分别缩小74%和172%;相较于软土-硬土隧道,该方法应用于土层-岩层隧道时,计算得到的下半拱竖向土压力、隧底侧向土压力与实测值的误差更小,即所提荷载计算模式更符合隧道实际受荷状态,且当隧道埋深与开挖直径之比较大以及下部地层越坚硬时,其适用性越强。
2024年05期 v.45;No.198 12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3K] - 柴少波;胡军;周永强;刘晋豪;严一凡;付晓东;
针对现有盾构隧道纵向力学性能研究中较少考虑纵向穿越软硬变化地层,且接触面倾角影响规律尚不清晰的问题,基于实际工程建立盾构隧道-地层三维纵向精细化模型,并提出一种同时考虑管片错缝拼装、纵环向螺栓、地层与隧道接触面真实力学性能的精细化模拟方法;采用改进的Timoshenko梁理论验证模型可靠性,并分析穿越软硬变化地层盾构隧道的纵向力学性能,探讨地层接触面倾角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盾构隧道沉降量在软硬地层接触面急剧变化并在软硬地层两端趋于稳定,隧道两侧沉降差异在倾角为30°和150°时更为显著;管片张开和错台量集中分布于软硬地层接触面附近,分布范围随倾角增大逐渐向软土层侧移动,最大管片张开和错台量在倾角120°时最大,分别为0.183和1.270 mm;倾角对盾构隧道纵向内力影响较大,大于90°后影响逐渐显著;纵向上,管片纵向螺栓和地层-隧道接触面的变形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发展盾构隧道纵向分析方法和保障此类盾构隧道的安全运营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45;No.198 135-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 陈乐恒;刘雁翔;米清浩;万红雨;
为验证高强钢A588-A作为碰撞吸能盒材料的可行性,在分析高强钢A588-A材料特性的基础上,根据美标要求制作高强钢A588-A材料的拉伸试样,进行准静态拉伸试验,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获取其准确的力学性能;建立高强钢A588-A吸能盒单件和组件的三维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对吸能盒组件进行模拟碰撞仿真计算,并与实物碰撞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高强钢A588-A为基材的吸能盒组件具有优良的耐撞性能,33 km·h~(-1)冲击速度下的吸能量达2.06 MJ,可作为高速、重载轨道车辆吸能盒的首选材料;模拟碰撞仿真计算结果和实物碰撞试验结果具有高度的匹配性,可通过模拟碰撞仿真对设计方案进行有效的验证。
2024年05期 v.45;No.198 147-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 成棣;郭志强;胡晓依;孙丽霞;温育庆;宋志坤;
针对服役高速动车组关键悬挂部件动力学参数变化后动力学指标分布特征缺乏的问题,对运营里程为145万km的某型动车组的转臂节点径向和轴向刚度、抗蛇行减振器0.01和0.02 m·s~(-1)加载速度下的阻尼力进行测试和统计,结果均服从正态分布;建立并验证动车组参数化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将转臂节点刚度和抗蛇行减振器阻尼力视为随机变量,构建基于改进拉丁超立方抽样的高速动车组动力学仿真方法,包含拉丁超立方抽样、轮轨型面与抽样结果组合、更换动车组仿真模型参数、动车组动力学仿真及动力学指标计算、动力学指标统计分析等内容。采用该方法进行动车组的动力学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服役近145万km的动车组脱轨系数、轮轴横向力和构架横向加速度随车轮磨耗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轮重减载率、垂向平稳性、横向平稳性指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所有指标均未超限;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横向平稳性指标、垂向平稳性指标及构架横向加速度均呈正态分布;脱轨系数分布范围为0.036~0.207,均值为0.075,标准差为0.020;轮重减载率分布范围为0.107~0.262,均值为0.164,标准差为0.036;轮轴横向力分布范围为4.209~16.701 kN,均值为8.438kN,标准差为2.221 kN;横向平稳性指标分布范围为1.351~2.469,均值为1.566,标准差为0.149,垂向平稳性指标分布范围为2.260~2.323,均值为2.273,标准差为0.005;构架横向加速度分布范围为0.906~3.994 m·s~(-2),均值为1.978 m·s~(-2),标准差为0.590 m·s~(-2)。
2024年05期 v.45;No.198 158-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0K] - 孙建锋;郝光;池茂儒;施继忠;
为制定合理的轮轨匹配等效锥度运用范围,避免高速车辆出现蛇行失稳现象,提出一种基于模态分析的轮轨匹配等效锥度合理运用限值确定方法。首先,基于车辆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包含21个自由度的高速车辆系统横向动力学模型;其次,采用模态分析计算车辆系统模态参数(模态频率、阻尼比和振型),并提出基于最小模态距离的蛇行频率连续跟踪算法;然后,利用车辆系统模态最小阻尼比判断模态振型,对轮轨匹配等效锥度和速度进行协同变参计算,确定等效锥度运用限值;最后,从模态视角研究车体蛇行失稳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在广域轮轨匹配关系下,转向架蛇行失稳和车体蛇行失稳区域均具有清晰的边界,且二者不邻接;对于车体蛇行失稳而言,频率耦合不是唯一决定因素,频率耦合速度也是决定因素之一,当频率耦合发生在较高速度下时易发生车体蛇行失稳。采用该方法,确定所构建的高速车辆模型在350 km·h~(-1)车速下的等效锥度运用限值为0.07~0.41。
2024年05期 v.45;No.198 168-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许建国;韩建民;王红强;
为解决高铁接触网建筑信息模型(BIM)在Web浏览器中加载速度慢和渲染卡顿的问题,提出基于Web的高铁接触网BIM模型数据轻量化和加载渲染优化算法。首先,针对接触网BIM模型数据的特点,提出构件参数属性数据轻量化、几何实例合并与三维数据转换算法,以减少模型文件大小和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其次,结合KD树结构和接触网工程点多线长的特点,提出以线路里程数据和接触网支柱信息为划分维度的算法,实现接触网BIM模型空间划分和索引优化,提升大规模BIM模型的加载渲染性能;最后,进行某区段和全线高铁接触网工程的实例验证。结果表明:与基于商用平台构建的模型文件大小对比,该区段和全线接触网BIM模型的轻量化文件大小分别压缩为原始文件的8.8%和17.0%,区段文件优化后渲染帧率提升500%,全线提升1800%,提高了网络传输和渲染效率。该方法在Web浏览器场景下的有效性得到验证,为高铁接触网工程数字化设计、智能建造和智能运维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4年05期 v.45;No.198 179-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 武晓春;刘欣然;
针对ZPW-2000移频信号在不平衡牵引电流干扰时低频信号难以检测的问题,提出基于卷积注意力模块的轻量化多尺度神经网络的移频信号低频信息检测方法。首先,根据ZPW-2000移频信号的载频范围,使用不同卷积核大小的多尺度层提取相应载频调制下的移频信号特征;其次,建立线性倒残差模块实现网络轻量化,在保证网络检测准确率的同时减少网络参数,缩短网络检测时长;最后,引入卷积注意力模块,标定通道和空间特征权重,提升网络性能,通过全连接层进行分类,输出18种低频信号的概率分布。结果表明:将含有工频谐波干扰等5类噪声的移频信号输入低频检测模型中进行检测,平均准确率可达99.22%,召回率达到99.21%,综合评价指标值为0.992,检测时间不超过0.249 s。该方法检测效果更优,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可为带内噪声干扰条件下检测ZPW-2000移频信号的低频信息提供重要参考。
2024年05期 v.45;No.198 18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魏子钧;杨世武;李文涛;崔勇;楚少童;
针对轨道电路设备应用场景多样且复杂电磁骚扰源影响轨道电路信号传输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的优化变分模态分解方法 (Variational Modal Decomposition,VMD),实现轨道电路信号分析处理。首先,通过基于平均包络熵适应度函数的麻雀搜索算法,实现VMD关键参数的优化选取;其次,采用优化参数的VMD方法,分离深度耦合的轨道电路信号和随机骚扰,实现强噪声背景下轨道电路信号的检测以及骚扰成分的提取和降维;最后,基于Matlab生成仿真混叠信号进行验证,对比提出的SSA-VMD轨道电路信号处理方法与现有信号自适应分解方法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SSA-VMD方法较现有方法在准确性上有较大优势,处理后信号的信噪比提升可达30 dB;同时,使用现场实测含噪数据验证也表明,SSA-VMD方法对于轨道电路信号的分析处理能达到预期的应用效果。
2024年05期 v.45;No.198 198-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 郑云水;蒙阳;
针对车站信号平面布置图在2次利用过程中,无法将不同设备图元转化为通用数据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YOLOv8s的信息提取方法。首先,将空间和通道重建卷积(SCConv)与颈部网络中的C2f单元相结合,以降低特征图的冗余度,减少空间和通道维度上的重复信息,实现检测模型的轻量化;其次,在传统YOLOv8s模型的主干和颈部网络中引入高效多尺度注意力模块(EMA),以增强模型对图内设备周边上下文信息的获取能力;最后,将模型中的标准卷积层替换为具有更大感受野的注意力卷积(RFAConv),以解决卷积核参数共享所导致的特征提取限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平均精度均值可达92.5%,相较于YOLOv8s算法提升6.6%;综合评价指标值达到91.7,且模型权重参数减少16%,优于大多数常规模型。该方法不仅能够高效地从图纸中提取信号设备的布局信息,还为自动生成联锁数据配置文件和提高联锁软件搭建效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2024年05期 v.45;No.198 209-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
<正>《中国铁道科学》作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科学文摘》(SA,INSPEC)、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数据库》、《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国内外知名检索系统收录。
2024年05期 v.45;No.198 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正>《中国铁道科学》是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先生亲自创刊、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铁道科学》是中国首批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国《科学文摘》(SA,INSPEC)、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数据库》《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国内外知名文献检索机构数据库收录。
2024年05期 v.45;No.198 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本期数据